生活频道阅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读余华《第七天》

发布时间:2013-08-28 16:15:25    作者:    来源:

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读余华《第七天》

    □荆墨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曾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而在这本《第七天》中,余华用幽默荒诞的笔触,展示了苦难生活的绝望与温情。

    《第七天》共有七章,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从“第一天”到“第七天”,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小说一开头就讲述了这位名叫“杨飞”的主人公,清晨在自己的出租屋里一醒来,就接到了殡仪馆打来的电话,通知其上午9点半准时前往殡仪馆火化。他到了殡仪馆里,目睹了等候火化的人也和生前一样分为三六九等,在火化前攀比、讨论自己的寿衣、墓地……最终,他因没有墓地而自愿放弃火化,并由此开始回忆、讲述这个“死人”之后六天看到的世间百态。

    《活着》中福贵的故事,尽管悲惨,但总还觉得活着是有希望的,但《第七天》里的故事让人无法置身其外,感到特别绝望。余华在小说中写人们因为强拆、卖肾、弑警、政府瞒报死亡人数、移民等等社会事件时,反复地强调房价高、治病难、被引产、受歧视以及毒食品等等让人绝望的事情,仿佛在通过亡灵告诉我们,我们随时都可能死。然而,即便你死了,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死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死不起,我们只能苟且地活着,坚强地活着。余华在侃侃而谈中,映照出城市中人人难以摆脱的孤独感。

    余华在《第七天》里建立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即生的世界和死的世界。每一个篇章,余华都花了大量篇幅,来描写没有等级、绝对平等的人道世界,充满了欢乐的、创世纪般的祥和世界。这反映了余华内心里还未丧失的乌托邦理想,比如,鼠妹死了以后,没钱买墓地,她的男朋友就卖肾给她买了一块墓地。这样的小故事,无奈却温暖,就像《活着》一样,充满悲悯和无助。这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虽然很卑微,但内心充满温情。

    昔年的余华,大段的叙事中藏着悲天悯人,人物的行动带给了阅读者悲伤,但一切描写都是那样的不露声色。而在《第七天》中,余华彻底退到了幕后,尽量消除作家个人的痕迹,而让小说人物自己说话。这样一种有力的表达,初看可能会觉得语言拙朴简白、近乎不加修饰,细读之下,会感受到这种叙事的势大力沉,它会让人一下子掉进《第七天》的故事洞穴里,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的寒冷,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却无着落的绝望。

    《第七天》问世,有赞赏的,也有反对的,更有爆粗口的。有人形容说,这是余华迄今为止最差的一本书,与原先宣传的“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这是一个残酷而温暖的故事”有天壤的差别。如此激烈的批评,无疑将余华推向了“火坑”。不过,作家陈村说,余华不怕别人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我认为,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那些存在于苦难事件里的人的尊严,而不是只存在于愤怒和冷冰冰的数字,以及迅速被遗忘和消遣的热点中。

    米兰·昆德拉说,写作就是写那些无人敢写之事,讲那些无人敢言之语,这,就意味着要反一般人之常态。余华以一腔澎湃热血,如此直白地记录这浮生乱象,不加隐讳地直指社会积弊,着实勇气可嘉。《第七天》虽然残酷地批判了现实,但绝不逃避苦难,相反给予一种正向的希望和温暖的能量。《第七天》让人看到真实的余华,看到这才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