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阅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激辩与妥协中诞生的奇迹

发布时间:2013-08-28 15:52:47    作者:    来源:

激辩与妥协中诞生的奇迹
——读凯瑟琳《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

    □古滕客

    众所周知,美国最初是由13个州建立而成。当时他们内忧外患,矛盾重重,而且面前没有一条现成的国家道路可循,制宪会议再三陷入相持僵局……在这种失败几率远大于成功几率的情况下,他们竟然创造出了奇迹。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一书,记录了这场激辩与妥协中诞生的奇迹。

    作者带领我们走进1787年夏天的费城。55名代表,各怀歧见,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形下,试图制定一部适用于美国的宪法。大会面临了双重的课题:一个是美国到底最适合实行何种政府?民主制、共和制,还是有限的君主政体?另一个则是如何从无到有,创造出这样一个从未试过的政府形态来。会议期间往复论辩,关键问题相持不下,有人发出威胁言论,有人离会抗议,连当中意志最坚定的人都心生绝望,而宪法终于告成——这不啻奇迹。这奇迹不是源于口号,而是分歧极大的与会者极力申述各自的观点,从中寻求妥协方案的结果。作者强调,即便反对派意见最终没有体现在宪法中,但这些意见也是铸就宪法的潜在力量,本身自有价值。

    这场连乔治·华盛顿也为之惊叹的奇迹,源自最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妥协”意味着与魔鬼立约,牺牲了上好的,以将就最糟的。可是,制宪会议中,这个妥协精神却由美善与荣光领军;华盛顿坐镇主席位上,妥协精神就如和平之鸽栖息在他的肩头。当众人起立发言时,我们可以看见他们与出身、地域观念、所属州立场所带来的种种偏见争斗——南对北,东对西,商对农。我们也看见他们改变心意,克服自尊,在必要的时刻坦承自己的谬误。他们妥协中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不但孕育出一个富强的新国家,更成为日后众多国家制定成文宪法时的典范。

    书中大量八卦细节,辛辣有趣又不失严谨,蕴含着对制宪探讨的热情。作者娓娓道出1787年5月至9月间,联邦制宪会议和其后的宪法批准会议情景,令人身临其境。夏季的烈日升空,人人汗流浃背。为了保密,窗户一律紧闭,而一旦打开,苍蝇又源源飞入,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能看到制宪群贤的风采,听到他们的激烈争辩、警言妙语和沙沙的记录声,与代表们共同面对种种棘手难题,感受他们的希望、担忧和焦虑,审视最后的解决之道,见证何谓奇迹。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不朽的政治文献——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

    作者没有忽略会议当中的利益纷争,但更让人体会到众代表对自己国土的热爱和关切,看到在这一切背后的平等精神。康州代表提出各州不论大小,在参议院中的席次一律相等。如果大州反对这个办法,那大家干脆散伙算了。他表示自己通常并不是一个好妥协的人,但是与其一事无成,他情愿能做成半件好事。可妥协也埋下了隐患的伏笔,如奴隶问题的危机。当时摆在大会面前的问题,并不是奴隶制度应否废除,而是谁有权来主宰奴隶问题——是让各州自行决定,还是由国家政府统一规定?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何不让各州自行决定,这样他们就会好好地干,就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确是美国大家庭的模范成员。

    整本书读来毫无枯燥之感,因为作者使用了讲故事的手法,让一个个制宪人物活灵活现。如乔治·华盛顿,就塑造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历史书上的一幅画像。在华盛顿的有生之年,不论是担任独立革命联军的总司令,还是合众国的总统,都曾遭人激烈批评。但身为制宪会议主席的他,举止从容,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尊严,极为优雅的风度,这种气质深深地打动每位见过他的人。他热情,脾气虽坏,却极富自制力。“我认为虚荣不属于我的性格。”华盛顿简单地写道。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这种个性,对大会造成的影响力。译者文笔古雅而又诙谐,显出这些人物的庄严与亲切。

    读完全书,感到作者关心的重点,不是对美国宪法的颂扬,而是从事这项大实验的人,以及当年众人聚会的风云时刻。虽然这个国家比任何地方年轻,但不同地方的移民、广袤的国土都还是蕴藏着无数的分歧,看这个奇迹的诞生,十分的爽快。书中的奇迹未必可以复制,但奇迹背后的成功因素及其精神内涵,将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