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频道阅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经济学家的道德血液

发布时间:2013-08-28 15:37:24    作者:    来源:

经济学家的道德血液

——读海尔布隆纳的《经济学统治世界》

□禾刀

    罗伯尔·海尔布隆纳(Robert L.Heilbroner,1919-2005)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他的《经济学统治世界》既像是一本经济学简史,又像是一本经济学家的思想史。本书中,作者着重关注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马克恩及恩格斯、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凡勃伦、梅纳德·凯恩斯等一大批声名不菲的经济学人士,从经济学突破宗教道德的铜墙铁壁,谈到货币、价值、高利贷、利润、价格、储蓄、人口等诸多问题,中间还穿插大量有关经济学家个人思想演变经历的精彩描写,比如其中就有机地联系了乌托邦这样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尝试。

    《经济学统治世界》是海尔布隆纳读博士期间的作品,初版于1953年,距今整整60年。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是在本书出版十多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这不能不说作者慧眼独具。虽然本书早在1953年便已出版,但重版时作者并没有作太大修订,这倒不是像历史作品那样要追求什么原貌,而是作者对经济学大师们的精彩评价与后来发生的诸多事实高度吻合,所以只消简单地列举事实,比如作者提到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便在美国“失宠”,而前苏联铁桶阵式的计划经济最终走向了崩溃。

    海尔布隆纳可谓饱读诗书,这一点在《延伸阅读指南》章节可见端倪。就这篇不到4000字的短文中,海尔布隆纳所列书单中的书籍高达63部,几乎囊括了所有知名经济学者,更主要的是,海尔布隆纳熟练地解读了每本书的要点或创作背景。

    谈到市场经济,就离不开亚当·斯密。许多人只知道亚当·斯密是经济学“鼻祖”,特别是他那本有着经济学奠基石之称的雄著《国富论》。实际上,他在推出《国富论》前,关注的焦点是道德情操,并为此推出了《道德情操论》。众所周知,经济学的理论原点是基于市场中的理性人,即假设这些理性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在封建时代,那些市场原始元素往往受制于西方宗教或东方儒家传统的严格约束,常常被置于道德的背面而广受唾弃乃至打击。亚当·斯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社会道德问题加以厘清,市场才可能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或许正因这一点,若干年后,经济学最终才得以独立成科。

    亚当·斯密的《道德论》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市场经济是否正当的认知纠葛,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道德难题始终萦绕在经济学家的脑海里,那便是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穷人现象。在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出笼前夜,社会上通行的见解是,“除非让穷人持续贫穷,否则他们就不会老实地做苦工,而不要求过高的薪资。”对于这类观点,亚当·斯密坚决反对并大加挞伐:“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穷人的关怀不仅充分表现在经济学界,在政治方面更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相较而言,凡勃伦在关注穷人时,却并非把这一群体像马克思那样分离出来,然后摆在富人的对立面,而是认为,“下层阶级并非与上层阶级针锋相对”“他们不想摆脱其上级,而是想让自己爬上那个阶级”。虽贵为经济学家,在个人投资方面曾大跌跟头的凯恩斯对穷人的关注则蕴藏于字里行间,比如在评论通胀现象时就认为,“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在这些关注穷人的经济学家中,以其人口论著称的马尔萨斯曾因反对英国济贫法而饱受质疑。事实上,马尔萨斯在描写、分析穷人的困难现状时不吝笔墨,海尔布隆纳坚定地认为,马尔萨斯是一个“道德自制”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对贫民阶级利益最真诚的关怀”。

    经济学家对穷人的普遍关注表明,虽然并非每位经济学家均会以穷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但对贫穷阶层的关怀怜悯,永远是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主题,这也是权衡一个经济学家学术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研究“穷人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使命,也是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方向。如果说商人的血管里应流淌道德的血液,那么作为市场经济政策智囊的经济学家,其道德血液的“浓度”,更关系到社会对贫困群体的“温度”。